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
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:子贡提出疑问,认为管仲可能不是一个仁者。他指出,在齐桓公杀害公子纠时,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死,反而接受了齐桓公的任命,担任宰相一职。
这一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“仁”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。孔子的回答则进一步深化了对“仁”内涵的理解。孔子认为,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,使得天下归于正道,即使他在个人行为上看似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“殉节”,但从大局来看,他的贡献更为重大。因此,孔子肯定了管仲的“仁”,强调了“仁”的实践不仅仅在于个体的牺牲,更在于其对社会和国家整体福祉的实际影响。
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视角,也引发了后人对于“仁”的多维度思考,成为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讨论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