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此指什么】在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,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死者,故不为苟免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則凡可以避患者,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”
接着,孟子说:“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”
在这段话中,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的“此”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行为——即为了物质利益(如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)而放弃原本坚守的道义和原则,最终丧失了内心原本的善良本质。
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的“此”是指前文所述的一种行为方式,即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放弃了原本应有的道德选择,转而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或虚荣,从而失去了内心最根本的善性。这种行为违背了人的本心,也就是孟子所说的“仁义之心”。因此,“此”并非指某个具体的事物,而是指这一类行为本身。
表格对比说明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| 原文 | 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 |
| “此”指代 | 前文提到的为了名利而放弃道义的行为 |
| 本心含义 | 指人天生具有的仁义之心、良知 |
| 行为表现 | 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放弃原则 |
| 孟子观点 | 这种行为是失去本心的表现,不应如此 |
| 现实意义 | 提醒人们不要因利益而迷失自我,应坚守道德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的“此”是一个概括性的指代,指向那些在利益面前放弃本心的行为。这不仅是对人性的反思,也是对道德选择的深刻提醒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