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出自哪首诗】“居庙堂之高则忧民”这句话,常被用来表达士大夫在高位时应心系百姓、忧国忧民的情怀。然而,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具体的古诗,而是源于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。该文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为核心思想,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。
一、原文出处
“居庙堂之高则忧民”这一说法,虽然不是原文中的原句,但其思想与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所表达的内容高度一致。原文中有这样一句:
> 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身居朝廷高位时,要为百姓担忧;身处偏远之地时,也要为君主担忧。这正是“居庙堂之高则忧民”的来源和思想基础。
二、文章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“居庙堂之高则忧民” |
出处 |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 |
原文 | 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 |
作者 | 范仲淹(北宋) |
时期 | 北宋 |
主旨 | 表达士大夫忧国忧民、心系天下的情怀 |
同义表达 |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 |
三、延伸理解
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,也展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他提倡士人应具备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豁达胸怀,同时要有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”的责任感。
这句话虽未直接出现在古诗中,但其精神内涵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的价值观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的典型代表。
四、结语
“居庙堂之高则忧民”虽非诗句,但其思想源自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。它不仅是对个人责任的提醒,更是对社会良知的呼唤。今天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