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见泰山的上一句】“不见泰山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目光短浅、见识有限,看不到远处的事物。但你知道吗?这个成语其实有其完整的出处和上下句。
一、
“不见泰山”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不见诸侯,不闻见,不识者,不见泰山。”原意是说,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小事,就无法认识到更大的事物,比如泰山。后来,“不见泰山”被引申为“目光短浅、缺乏远见”。
这句话的上一句是:“不识泰山”。整句是:“不识泰山,不见泰山”,意思是:不了解泰山的雄伟,就看不见泰山的壮丽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在现代语境中,“不见泰山”更常被理解为“看不清大方向”或“没有远见”,而“不识泰山”则更多用于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不了解。
二、表格对比
成语 | 出处 | 原意 | 现代含义 | 上一句 |
不见泰山 | 《孟子·尽心下》 | 看不到远处的大事物 | 目光短浅、缺乏远见 | 不识泰山 |
不识泰山 | 《孟子·尽心下》 | 不了解泰山的雄伟 | 对某人或某事不了解 | — |
三、小结
“不见泰山”的上一句是“不识泰山”,两者共同表达了一种因认知不足而无法看清全局的意思。虽然现代使用中“不见泰山”更为常见,但了解其出处和完整意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