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汇率超调】汇率超调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·多恩布什(Robert Dornbusch)在1976年提出。该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在浮动汇率制度下,汇率对经济冲击的反应为何会“过度”调整,并且这种调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。
根据汇率超调理论,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变动时,比如增加货币供应量,短期内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,实际利率会先上升,从而吸引外资流入,导致本币升值。然而,随着价格逐渐调整,实际利率回落,资本外流,本币又会贬值。因此,汇率在短期内会“超调”,即偏离长期均衡水平,随后再逐步回归。
汇率超调是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,汇率对经济政策或外部冲击的反应超过其长期均衡水平的现象。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短期内调整缓慢,而金融市场上的资产价格(如汇率)则能迅速反映预期变化。因此,汇率在短期内会出现剧烈波动,随后随着价格调整逐渐趋于稳定。
汇率超调简要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提出者 | 罗伯特·多恩布什(Robert Dornbusch) |
提出时间 | 1976年 |
核心观点 | 汇率对经济冲击的反应可能超过长期均衡水平 |
主要原因 | 价格和工资的刚性,导致短期市场反应剧烈 |
调整过程 | 短期汇率超调 → 长期价格调整 → 汇率回归均衡 |
常见场景 | 货币政策变动、国际收支失衡等 |
影响因素 | 资本流动性、价格弹性、市场预期等 |
通过理解汇率超调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汇率波动背后的机制,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