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难得糊涂诗词】“难得糊涂”这一说法源自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题跋,原句为: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”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表达了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,保持一种超然、淡泊的心态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后人将“难得糊涂”引申为一种处世哲学,常用于诗词中,表达对人生、仕途、情感的感悟与思考。
一、
“难得糊涂”不仅是对个人心境的描述,也反映了文人墨客在面对现实压力时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。它强调的是在是非分明的世界中,有时选择“糊涂”,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。这种思想在诗词中常常以隐逸、淡泊、超脱的形式出现,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二、相关诗词整理表
诗词名称 | 作者 | 内容节选 | 主题/意境 |
《题竹石图》 | 郑板桥 | 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 | 表现坚韧不拔的精神,暗含“难得糊涂”的淡泊态度 |
《饮酒·其五》 | 陶渊明 |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 | 表达归隐田园、超然物外的心境,体现“糊涂”中的自在 |
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 | 苏轼 | 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” | 表达对人生无常的豁达,带有“难得糊涂”的意味 |
《山居秋暝》 | 王维 | 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” | 描绘自然宁静之美,体现远离尘嚣、心境淡泊的“糊涂”境界 |
《渔歌子·西塞山前白鹭飞》 | 张志和 | 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 | 表现隐逸生活,体现“难得糊涂”的洒脱与从容 |
三、结语
“难得糊涂”并非真正的愚钝,而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。它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,学会放下执念,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。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,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,都能从“难得糊涂”中汲取力量,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