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讲】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。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或阴谋已经暴露得非常明显,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。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这个典故的来源、背景以及其含义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帝(曹髦)曰:‘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’”
当时,魏国的皇帝曹髦对权臣司马昭的专权行为非常不满,认为他有篡夺皇位的野心。于是,他决定亲自率兵讨伐司马昭,但最终失败被杀。曹髦临死前说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也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,广泛用于形容那些野心昭然若揭的人。
二、历史背景
- 时间:三国时期(公元3世纪)
- 人物:魏帝曹髦、权臣司马昭
- 事件: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,试图政变失败被杀
司马昭是魏国的大将,后来掌握大权,其子司马炎最终取代曹魏,建立晋朝。因此,司马昭被视为“篡位”的先驱。
三、成语含义
- 字面意思:司马昭的心思,连路上的普通人都知道。
- 引申意义:形容某人的野心、阴谋或真实意图已暴露无遗,无法隐藏。
四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描述政治斗争 | 他说想当董事长,其实早有野心,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。 |
批评他人隐瞒真实目的 | 这个计划明显有问题,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,大家都不傻。 |
历史评价 | 司马昭的野心早已显露,只是当时没人敢公开反对。 |
五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 |
出处原文 | 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也。” |
背景 | 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,试图反抗失败 |
含义 | 形容人的心思或野心已暴露,无人不知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或描述某些人的真实意图已被众人察觉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这一成语的来历、背景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方式。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文化表达,常用于揭示人性中隐藏的欲望与权力斗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