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寒食帖》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苏轼创作的一幅行书作品,被誉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,其内容为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两首诗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造诣,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谷中的情感与心境。
《寒食帖》原文如下:
> 寒食雨二首(其一)
> 自我来黄州,已过三寒食。
> 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
> 今年又苦雨,两月秋萧瑟。
> 江上东风吹,江头春水绿。
> 野径无人行,柴门闭空屋。
> 岭上云无心,随风自飘忽。
> 风雨送春归,飞花逐水流。
> 谁知此中意,寂寞难为言。
> 寒食雨二首(其二)
> 春江欲入户,雨势来不已。
> 已见寒食雨,更闻杜宇啼。
> 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。
> 诗成泣鬼神,笔落惊风雨。
> 羁旅无佳节,穷愁似去年。
> 但将痛饮酬佳节,不用悲歌感客心。
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,当时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至黄州,生活困顿,心情抑郁。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,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坚韧。
《寒食帖》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,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。它以独特的笔法和情感表达,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。无论是书法爱好者,还是文学研究者,都能从中感受到苏轼非凡的艺术才华与深刻的人生哲思。
总之,《寒食帖》以其真挚的情感、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意境,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