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损有余而补不足出处介绍】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是一句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古语,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七章。这句话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关于自然平衡与社会公平的核心理念。它强调在资源分配和治理过程中,应减少过度的、多余的,以弥补不足的部分,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来源及其意义,以下是对该语句的出处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最早见于老子所著的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七章。原文为: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”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调节机制:高处的要压低,低处的要抬高,多余的部分要削减,不足的部分要补充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,也常被引申到社会治理、伦理道德等方面。
在古代中国,这一思想常被用来倡导公平、节制与适度,反对过度占有和浪费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分配、环境保护、社会福利等领域,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。
二、出处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七章 |
原文 | 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” |
作者 | 老子(李耳) |
所属学派 | 道家思想 |
意义 | 强调自然法则中的平衡与调节,提倡减少过度、扶持不足,体现公平与和谐理念 |
延伸应用 | 社会治理、资源分配、环境保护、伦理道德等 |
现代解读 | 代表一种“平均主义”或“生态平衡”的思想,强调资源合理配置与社会公平 |
三、结语
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不仅是古代哲学智慧的结晶,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效率与发展的过程中,不应忽视公平与平衡的重要性。通过对这一思想的深入理解,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更加理性与可持续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