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胆红素血症】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病理状态,通常表现为黄疸。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代谢产物,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处理并排出体外。当胆红素生成过多、肝脏处理能力下降或胆汁排泄受阻时,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,引发高胆红素血症。
该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,包括溶血性贫血、肝功能异常、胆道阻塞等。临床表现以皮肤和巩膜黄染为主,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、恶心、尿色加深等症状。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检查,治疗则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干预。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,常表现为黄疸。 |
分类 | 按发生机制分为:溶血性、肝细胞性、阻塞性三种类型。 |
常见病因 | 1. 溶血性疾病(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) 2. 肝脏疾病(如肝炎、肝硬化) 3. 胆道梗阻(如胆结石、肿瘤) |
临床表现 | 1. 黄疸(皮肤、巩膜黄染) 2. 尿色深黄 3. 疲乏、食欲不振 4. 严重者可出现肝性脑病 |
诊断方法 | 1. 血清胆红素检测(总胆红素、直接胆红素、间接胆红素) 2. 肝功能检查 3. 影像学检查(如B超、CT) 4. 必要时进行肝活检 |
治疗方法 | 1. 对因治疗(如抗感染、停用药物) 2. 支持治疗(如补液、营养支持) 3. 胆道引流或手术(针对胆道梗阻) 4.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换血或透析 |
预后情况 | 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恢复,但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或神经系统损害。 |
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,其发病机制复杂,需结合具体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