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司马昭之心的出处】“司马昭之心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某人表面上装作无辜,实际上却有明显的野心或不轨意图。这句话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典故。
一、
“司马昭之心”的出处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。在历史记载中,曹髦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,他不甘心被权臣司马昭所控制,于是决定起兵反抗。然而,他的行动失败,最终被司马昭的手下所杀。事后,有人在朝堂上公开说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“司马昭之心”,用来讽刺那些表面谦恭、实则野心勃勃的人。
该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,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力更迭的关注与警惕。
二、表格:司马昭之心的出处及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司马昭之心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 |
出处原文背景 | 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,起兵反抗失败后被杀,朝臣感叹其野心已暴露。 |
含义 | 比喻人的心思(尤其是野心)已经很明显,连路人都知道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表面谦虚、实际有野心的人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汉语中表达“野心昭然若揭”的典型成语,常见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。 |
三、结语
“司马昭之心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揭示。通过这一成语,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政治的残酷与复杂,也能理解为何它至今仍被广泛使用。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