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知识 >

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,卡了三天了,求给个解决办法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5-30 17:50:45

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人们对不同年龄段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称呼。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理解,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:

襁褓:指未满周岁的婴儿。这一称谓强调的是新生生命的娇弱与依赖性。

孩提:一般指2至3岁之间的儿童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提到:“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者。”形象地描绘了幼儿时期的特点。

总角:古代男孩女孩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两个小髻,形状如角,因此称为“总角”。这一称呼常用来泛指少年时期。

豆蔻年华:特指女子十三四岁左右的青春年华。杜牧诗云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”用以形容少女的娇美与纯真。

及笄之年:指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,标志着成年。笄是古代的一种发簪,表示女子已到适婚年龄。

弱冠: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,象征成人。由于此时身体尚未强壮,故称“弱冠”。

而立:三十岁被称为“而立”,意为能独立处事、确立志向。孔子曾言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。”

不惑:四十岁称为“不惑”,意味着已经明辨是非,不再迷惑。孔子又说:“四十而不惑。”

知天命:五十岁称为“知天命”,表示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,知道哪些事情可以掌控,哪些无法改变。

耳顺:六十岁称为“耳顺”,即能够听进各种意见,包容他人。孔子道:“六十而耳顺。”

古稀:七十岁称为“古稀”,源自杜甫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感叹长寿不易。

杖朝:八十岁称为“杖朝”,意为拄着拐杖还能上朝议事,体现了高寿者的尊贵地位。

期颐:百岁老人称为“期颐”,取自《礼记》中“百年曰期颐”的说法,寓意长寿安康。

以上这些称谓展现了古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个人成长阶段的深刻洞察。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表达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。通过了解这些传统称谓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历史,也能从中汲取智慧,思考如何优雅地度过自己的一生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