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箭双雕成语如何解释】“一箭双雕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出自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。原意是指射箭时一箭射中两只雕,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,或者同时解决两个问题。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中,常用来形容效率高、策略巧妙的行为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一箭双雕 |
拼音 |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|
出处 | 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:“尝有二雕飞而争肉,因以箭两只俱贯之。” |
原意 | 一箭射中两只雕,比喻一举两得 |
现代用法 | 指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,或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|
近义词 | 一举两得、事半功倍 |
反义词 | 事倍功半、得不偿失 |
二、成语故事背景
“一箭双雕”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,讲的是长孙晟的故事。他是一位擅长射箭的武将,有一次看到两只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,于是他拉弓一箭射出,正好同时射中两只雕。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做事高效、一石二鸟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例子
场景 | 例子 |
工作场合 | 公司通过优化流程,既提高了效率,又降低了成本,可谓一箭双雕。 |
学习生活 | 同学在复习功课的同时,还准备了考试,做到了一箭双雕。 |
日常生活 | 他在买菜时顺便买了日用品,实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一箭双雕”强调的是“一举两得”,不是单纯地做两件事。
- 使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是否合适,避免滥用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建议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运用。
五、总结
“一箭双雕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追求高效和全面的解决方案。无论是工作、学习还是生活,掌握这种思维方式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