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哭笑不得的意思是什么,出处是哪里】“哭笑不得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某种尴尬、荒谬或难以应对的情况时,既想哭又想笑,但又无法表达出真实情绪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在描述一些令人无奈或啼笑皆非的情境时非常贴切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哭笑不得 |
拼音 | kū xiào bù dé |
释义 | 形容人遇到令人尴尬、难堪或啼笑皆非的事情,既不能哭,也不能笑,感到无能为力或不知所措。 |
近义词 | 无可奈何、啼笑皆非、束手无策 |
反义词 | 镇定自若、处之泰然、从容不迫 |
二、成语出处
“哭笑不得”最早见于元代杂剧,具体出处如下:
- 出处: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一折
- 原文:“这其间,好一个张君瑞,哭得个泪如雨,笑得个口似开。”
- 说明:虽然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“哭笑不得”四个字,但其表达的情感与该成语的含义非常接近,后世逐渐演化为“哭笑不得”这一固定说法。
此外,在明代文学作品中,“哭笑不得”也频繁出现,用来形容人物在复杂情境下的心理状态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日常生活 | 朋友说了句让人无语的话,你只能哭笑不得。 |
工作场合 | 上司安排的任务不合理,你只能哭笑不得地接受。 |
幽默情景 | 看到一个搞笑视频,让人哭笑不得。 |
四、总结
“哭笑不得”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表达了人们在面对某些尴尬或荒谬情况时的复杂心理。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,也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。了解它的含义和出处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文表达的丰富性与趣味性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,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。